2021年10月28日,地绿康成功举办了2021地绿康绿色联盟年会。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全面聚焦种禽话题,邀请了来自欧洲的禽业专家畅谈种禽养殖的营养、管理、挑战及解决方案,旨在共同应对行业挑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会议开始,地绿康全球销售及市场总监Gina Media女士进行了会议致辞,并介绍了会议日程以及特邀演讲专家。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天然的方式改善种禽繁殖性能”,专家将从管理策略、影响因素以及营养考量等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享,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密植物世界,助力畜牧业发展。
来自荷兰瓦赫宁根畜禽研究所动物营养资深研究员Rick van Emous博士主要从种母鸡营养、种公鸡营养、公母比例、种群更新以及饲养模式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禽饲养管理的策略。
母鸡营养方面,首先是蛋白对于孵化率的影响。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孵化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适当降低蛋白水平可以提升繁殖性能。数据显示,与高蛋白组相比,低蛋白组无论是在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整体繁殖性能都有明显的提升。我们在2015年进行了试验,并根据现在的养殖情况调整为高蛋白组21.5克/天,低蛋白组19.4克/天,结果发现低蛋白组能够明显地改善母鸡孵化率,同时降低胚胎死亡率,改善雏鸡的健康水平。
公鸡营养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设计专门的公鸡日粮。这主要是基于几点考虑:首先,种公鸡不需要产蛋,所以蛋白及钙的需要量相对于母鸡来讲是比较低的;第二,为了更好地控制公鸡的体重,建议能量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第三,为了确保种公鸡能够更好地发挥繁殖性能,建议适当增加维生素E以及硒的水平,因为这两种元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功效,有助于帮助种公禽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关于蛋白水平,可以参考2006年发表的一篇探讨不同蛋白水平对于种公禽的精液品质以及繁殖性能影响的文章,12.6%这样一个比较居于中间的蛋白水平呈现出比较好的改善功效。
公母比例方面,我们使用北欧的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一开始是9%到10%的公母比例,随着周龄的增长以及弱种淘汰及死淘,公母比例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适当地增加公母比例,理论上会有助于改善种群的繁殖性能。为此,我们在一个商业农场进行了试验。试验直到60周龄,每笼660只罗斯308种母鸡,4笼是固定的公母比例,4笼增加公母比例,相当于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试验组公母比例逐渐增加,20周龄4%,30周龄5%,40周龄6%,50周龄7%。试验数据显示,适当增加公母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羽毛覆盖的评分,进而改善种群的繁殖性能。
种群更新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部更新,一种是内部更新。外部更新是指用后备种公鸡在20周龄体成熟和性成熟之后,直接替代掉种群内一些老的弱的种公鸡。2015年的试验显示,外部更新组在完成种群更新之后,孵化率有显著的改善。更新的时间设定在44周龄,更新之后孵化率呈现稳定的状态,没有像对照组那样接近线性下降。内部更新是指不同鸡舍之间,或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种群更新,每次更新大约20%到30%。内部更新能够避免生物安全风险。通过这样的内部更新我们发现,种群总的配种能力改善持续时间大约是5周左右,建议每5周做一次轮换,以确保总的交配能力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
饲养模式方面,目前我们常见的种禽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间垫料,两边地板;另外一种是中间地板,两边垫料。目前欧洲使用的是第二种,其优势有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储备两个种公鸡群,确保交配能力;第二:种公鸡饲养密度相对较低,可有效减少种公鸡之间的攻击性;第三,减少母鸡由于拒配而进行躲藏的状况,有助于增加混群比例。
接下来,地绿康全球单胃动物技术总监Roberto Montanhini Neto博士重点分享了种禽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案。在种禽生产中,雏鸡的数量以及健康状态与种公禽的繁殖性能息息相关。评估种公禽的繁殖性能,第一要素是配种能力,其次是要有好的精液品质以及足够的精液数量,此外精子中携带健康的DNA,对于哺育健康后代雏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影响或限制种公禽繁殖性能的众多因素中,要特别关注氧化应激。
在抗氧化措施中,植物类组分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发现,植物类组分可以通过抗氧化途径,促进精子发生,提高精子能力,尤其是提高精子的运动能力,促进睾酮生产,提高精液数量,精液浓度,同时好的精子以及足够数量的精子可以间接提高受精蛋的比例,提高孵化率,改善0日雏鸡的健康水平和品质。
这一点在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试验组添加了来自地绿康公司的植物类组分百奥壮,然后对繁殖性能、孵化率、雏鸡数量、健康程度进行评估。试验数据显示,添加植物类组分之后,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有效降低,睾酮水平提高了约35%左右,精液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整合48周的试验数据和53周的试验数据,我们发现整体繁殖率大约提升了4%~5%,孵化率提升约4%~6%,活精子数提升5%左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上高峰阶段提升和改善的空间是有限的,然而在曲线高峰过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类组分的试验组下降趋势有明显的缓解。
资深动物营养专家Loek de Lange首先概括了种禽生产的特点。第一:控制体重,避免体重不足或体重过大;第二:控制垫料的品质;第三,尽量降低应激。像精子这样快速分裂的细胞很容易受到氧化损伤,氧化应激也不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所以要尽量减少氧化应激以及氧化损伤;第四: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日龄的增加,繁殖性能在34周~36周达到峰值,此后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上高峰阶段调控空间有限,重点应从后期缓解繁殖性能下降方面着手。
接下来从营养角度进行分析。
能量:能量正向平衡,适当地增加一点脂肪,不要过多,对于发挥繁殖性能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是能量负平衡,则更多的游离脂肪酸会对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从青年鸡到成年鸡这个阶段,或者是即将开产的阶段,营养需求的增加量非常迅速,所以在这个阶段要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育种公司所给出的指标,预估并设计好日粮供给,及时准确地提供能量供应,平稳完成过渡。参考SFR在2005年的试验数据,2500 kcal/kg的处理组在繁殖性能和雏鸡数量上均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日粮浓度:过高的日粮浓度可能会造成应激,因为高浓度的日粮会减少采食时间,导致啄羽现象的增加。
脂肪酸:适量不饱和脂肪酸对于发挥繁殖性能很重要,但是不能过多,高Ω-3对种禽的产蛋性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做配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氨基酸:2006年发表的数据显示,高赖氨酸以及高异亮氨酸都会对繁殖性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做配方时需要注意这两种氨基酸的比例。
常量元素钙:结合采食量,建议在肉种禽日粮中适当地降低钙的水平,尤其是与商品代的蛋鸡相比。过多的钙的摄入也会影响钙、磷、微量元素的吸收。粗石粒是一种比较好的钙源。
常量元素磷:建议添加量不要太多,因为过多的磷不但会影响吸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过量的磷对蛋壳品质、孵化率还有间接影响,适当地降低磷的水平也有助于节约成本。
常量元素钠、氯、钾:钠、氯、钾是计算DEB的三个常用指标,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或者是受到热应激挑战时,DEB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在计算DEB时,要注意硫的影响。对于种禽来讲,建议DEB值至少为200。
微量元素:建议适当降低锌、锰、铜、铁这样一些微量元素在种禽日粮中的水平,尤其是铜和铁如果添加量过高,会造成机体氧化损伤,从而间接影响种禽繁殖性能的发挥。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尤其是硒。生物学利用率最高的是蛋氨酸硒,其次是酵母硒,再次是无机硒,差异可达4倍之大。因此,在设计禽日粮时,要适当控制硒的水平,尤其是有机硒的含量。
维生素:维生素A:早期研究显示,当维生素A的添加量大于10000单位之后,会诱发早期胚胎死亡,降低孵化率;维生素D3:过量添加维生素D3,会降低孵化率;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个非常好的抗氧化剂,所以在种禽生产当中,有可能会添加比较高水平的维生素E,但是研究发现,对于52周龄的种禽来讲,最能发挥孵化率的维生素E浓度只有50mg/kg;B族维生素:适当控制B族维生素的添加量,可以在确保发挥功效的同时,降低成本。
抗氧化剂:色素,比如常见的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等,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自由基对机体造成损伤,对孵化率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植物类抗氧化剂能够很好地保护精子这样会快速繁殖的细胞和组织免受氧自由基的攻击。
料形:我们现在主要有颗粒料和粉料两种。颗粒料的好处是正在遭受或者有潜在沙门氏菌风险时,颗粒料能够很好地降低风险,但是颗粒料会降低采食时间,引发啄羽、应激等问题。另外,颗粒料在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淀粉糊化,淀粉糊化之后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垫料变湿,从而影响繁殖性能。所以建议在没有沙门氏菌风险的时候,使用粉料。
地绿康中心 — 开启植物世界新征程
作为片尾彩蛋,地绿康首次以视频形式向全球展示了地绿康中心。除了先进的生产设施,集成的内部实验室,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以及各种现代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视频中出现的所有人员均为来自地绿康各个部门的员工。对于地绿康团队、客户、商业伙伴和学术伙伴来说,地绿康中心既是一个阶段性的目的地,也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
如需了解更多会议信息,请联系:allen.song@delacon.com。